b&w


談黑白肖像系列 -


人活在世上最偉大的事情就是觀看,然後以簡單的語言表達出所見-羅斯金( john ruskin ,1856 )

好久不見,兩個月的時間又回來了.這次來談今年一直持續在做的系列,主要會來聊這個是因為近期拍這種系列時發生了有趣的事情,又迫使我回過頭來審視這件事情.原本在做這個系列主要是想從形式上符合傳統經典的黑白肖像照,開始著手先拍身邊的朋友們,用邀約的方式到家中來拍攝,但原本是有考慮到對方家中拍攝,可以讓整組作品更靠近環境肖像的方式,讓家飾的擺飾背景的物件可以描繪主角的性格,增添許多細節,但由於實在困難重重只好作罷.

但隨著開始越拍越多,我也漸漸不斷在改變拍攝肖像這件事,同時也改變了對肖像的看法,畢竟我也不是需要像thomas ruff 拍攝肖像是以類型學的角度切入,像證件照的方式固定所有的元素,很“標準”的建檔方式拍攝,也不再堅持一定要用黑背景單燈之類的形式拍攝,加上被我拍攝的對象幾乎都是和我的工作有關係,都是很有經驗的模特兒或是演員,畫面通常都也會被預設為會需要被拍得很美.而我時常在這兩者之間猶疑,如何有辦法讓畫面在一個程度底下美感卻又不失這個人的個性,或是乾脆完全捨棄美感這件事,只拍同一個族群的照片.如同Diane Arbus 拍攝窮人、畸形人、流浪漢、變性人、同性戀者、裸體主義者、智障患者作為自己(正常人)和社會(主流)的背面而進行攝影探索.

我也認知到如果要真正的進入肖像領域,就不該只是那些好看的東西,不過這件事當成為習慣的時候要一下子調整過來還是挺困難.每一次拍攝都調整一些,最近一次拍攝工作結束之後,我詢問模特兒能不能拍一些黑白照片,對方說好.但是我也打算什麼提示也不要說,就是說做你自己,在沒有任何的指示下拍攝,有趣的是反而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,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拍攝,倒成為最大的挑戰.而我也不想拍攝那些這個模特兒本來”應該“要呈現給別人的樣子,拍攝的當時非常的安靜,我仍然感覺到空氣中有一股力量迫使他必須要做一些什麼事出來,這種體驗對我們雙方都很深刻.讓我想到電影的剪輯手法裡一段精彩的打鬥之中,卻是一陣寂靜.

安靜的過程裡,我發現其實我要的就是這個人的真,或許之後的拍攝方式內容可以再調整,讓對方在知悉這個情況時,可以呈現那個狀態.但在那次的拍攝中還是得到了幾張很棒的照片,也從這次經驗中成長,非常感謝她.


如何觀看攝影師-Lee Chapman

技術進步的現代生活,幾乎人手都是一台iphone到現在都出到i8了,拿相機的門檻變低,畫質越好解析度越高的時代,我們就真的了解攝影嗎,或許不過只是驚鴻一瞥恰巧按下了快門,再附上一大堆的井字號,免得在訊息的洪流裡消失.

一個攝影師的價值不在於用了什麼媒材(器材),重點應該在於他(她)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觀看這個環境,與他周遭的關係,試圖要去釐清什麼或者是描述什麼現象.之前我就有看過The Distinctive這個系列的裝扮文化,從日本興起的cosplay裝扮,儼然直接在街頭上上演著,就是一個確切正在發生的事情.The Drunk 系列拍攝許多晚上應酬的上班族,直接醉倒在路邊,隔天早上仍然睡在路邊的奇觀,顯然也成為另外一種風景,應酬文化人們的休閒,還可以看見吃到一半的便當放在腳邊,格外顯得有趣,站務員也會過去拍拍這些醉倒在車站的人起床,其餘上下通勤的人感覺都非常習以為常.The Poor系列也是,拍攝了很多邊緣流浪漢的街頭生活,和精品專櫃在一起時顯得特別諷刺,Lee Chapman 也不是從一個我是比其他人高階的姿態去拍攝這些,而是就在路上觀察看見這些現在並選擇記錄下來.我一直覺得時尚產業一直是一個很階級化的東西,看見很多人拼了命想要游上去,若哪天這些流浪漢底層的人物,也可以成為拍攝的主角,也能很美很帥氣,翻轉這些既存印象提供給他們需要的幫助不是很好.

Lee Chapman 是個樂愛探討日本文化的攝影家,整個網站全都從不同的面貌去看見日本,有趣的是他是位英國人,為此感到敬佩,這是件不容易的事.從內容去思考拍攝,而不是讓好看的畫面去決定拍攝.




about - David Gaberle

近期看到的一位攝影師,這個系列描寫科技進步之後隨之所帶來的人際關係的疏離,特別喜歡第一張,很有烏托邦的感覺,非常像在夢裡會出現的未來都市,你坐在人工製造的公園板凳上看著外圍那些閃閃發亮的鋼筋混泥土. David Gaberle 在畫面安排的秩序感很強烈,像是一種社會規則綁架你,即便身處在什麼都要講求效率和即時的社會環境底下,都被科技制約著.而不斷的新媒體產生,的確造福人類在生活上的便利或是革命,但同時也很有可能重傷許多本來應該體現在生命中裡該有的價值



版權所有 © 2024 kadosa yuan。版權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