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因為想購入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dvd拿來珍藏,選擇的時候便想到了這部兩年多前的電影,Victoria.我還記得是跑去誠品電影院去看,當時吸引我的一點就是整部片都是一鏡到底完成,做影像的人就明白一鏡到底有多困難,但同時其實也是一件蠻浪漫的事.看的時候你不會感覺你的情緒是被剪輯出來的,像是驚悚片突然下一個畫面出現.這種一鏡到底的感覺很像你會跟著故事的角色一起流動,一同經驗隨時發生的事情,每一刻都更靠近真實,不用特別刻意去安排出來.其中有一幕印象蠻深的是Victoria與Sonne回咖啡廳之後彈鋼琴的那段,Sonne藉著酒意談了幾個很遜的音,誇口自己很有音樂造詣,擁有一身好音樂天份的Victoria 也沒有因此看不起他,爾後還想讓Sonne成為他的靈感談了一首曲,從音樂的變化可以感受到許多的激昂與不安,從Sonne臉上的表情也可以觀察到很複雜的情緒和自卑,音樂瞬間急停,陷入了幾秒的沈默,停得很美.Victoria便開始向Sonne吐露心事,進入音樂學校之後除了競爭關係,在學校裡根本沒有一位真正的朋友.隨之出現的臨時事件才讓故事又進入一個新的緊張,讓Victoria也捲入事件當中,由於拍攝的器材相對簡單,你在觀看的時候不會被很多東西影響,比較能完全專注在故事的發展上.
拍照有時候的感覺也是這樣,在學習的路上你會想要越加越多東西上去,幫故事和呈現增加許多細節,但一陣子之後你又會想把這些東西拿掉,回到剛開始單純的樣子.有點像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變得更立體之後,你就不會想要再加一些有的沒的花俏的手法.我記得學習攝影的過程裡,常會有人聽到說要進步就要多拍,前面好幾年我也是會這樣做,但也逐漸不再相信這種說法有絕對的價值,除了才華因素,如果循著一個思維猛拍,而沒有給自己不同的角度觀看,去思考.數量並不會自動的轉化成品質,不斷地把學習的領域擴大,去理解不同的觀點,放慢自己拍照的速度,回頭整理幾個月的照片的時候才開始覺得有些成長和改變,但這蠻像要改變生活方式一般,並不容易.
攝影除了可以讓人感受的美之外,是不是還可以有其他功能.除了形式以外的東西,照片能不能有內容.讓影像裡的元素可以成功的指涉到攝影者本人想要講的事情上,而不是只是一昧地複製攝影的技術手法,套用最流行的色調和排版,來取得一張高讚數的照片.時尚產業和商業非常的緊密,近期和朋友學弟妹聊天.會發現其實嚮往時尚業的朋友蠻多的,但包裝的太嚴重實在不太適合初學者入門,深怕他們一不小心就對掉入網路分數的成癮.誤了他們攝影真正作為一個載體,攜帶訊息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為了商業還是個人的慾望服務.
而攝影作為一個媒材,攝影跟繪畫的不同在於攝影不像繪畫可以用線條的輕重緩急,色彩的明暗深淺來表達氣氛,有時在攝影的過程會有構圖或是環境的困難,每項不同的媒材有他的極限,當你必須要拍下一張照片時,你必須在場,或者是說必須要有一個外力介入的狀態裡,才能得到一張照片.但畫筆就不同,你只需要透過想像就能表達.如果能理解「媒材形式」如何限制「表達」本身,就能知道這兩者之間特色的不同,圖畫再怎麼逼真,頂說也只能說是寫實.但攝影所拍到的照片是「真實的」,透過相機紀錄光波資訊的特質,在感光元件記錄下來.
我記得我在有一次的拍攝工作遇到一位彩妝師,在聊天的過程他與我提到,他平時除了彩妝工作之外也用使用相機拍攝他自己的彩妝作品,便詢問我平時如何精進自己的攝影能力,問了我許多技術性的問題.其實一個問題其實是個老問題了但我感觸還是很深.「你覺得用什麼拍攝的器材重要嗎」,我記得我當時想都沒想就回他「根本不重要」,頓時我從他臉上看見了非常吃驚的表情,當時還頂著非常大的太陽很炎熱.我想我要回應他的應該是表達這件事,應該不是從工具先決定,工具只是幫助你解決問題,器材固然重要但永遠不是最先決定的那件事.我記得我大學時期剛開始愛上拍照的時候,還不是拿著借來的相機拍的很快樂,但當然當時不會像現在考慮的比較多,我都會告訴我現在的學弟妹先問自己想要拍什麼,拿起相機的動機,先考慮內容再來處理技術問題,技術問題最容易解決.不要先把工具都學完了,但卻不知道從何下筆.
聊攝影機運動
身為一個資深的咖啡控,時常去便利商店買咖啡時不時會看著電視牆上的咖啡廣告,對一分鐘探索影展也蠻有印象,特別的敘事方式.這次談到最近一上檔的一部交接儀式,是因為中間有個很特別的攝影機運動在廣告裡感覺特別少見,但卻出現了.本部片一分鐘的時間,幾乎都是拍攝小鎂的側臉,剛開始以為我看錯但後來認真看第二遍還真的幾乎是側臉,只有在最後才出現了垂直的拍攝.以這種側寫的拍攝帶入環境,通常都是積極想要以一個旁觀者第三者的角度去觀看,目前的這件事正在發生.在第三十秒的時候,出現了很特別的左右搖晃的攝影機運動,而且還是兩次.在出現之前說出了兩句台詞“想為生活控制時間,時間卻控制你的生活.”上一秒小鎂無奈戳著自己滿滿菜色的便當,電腦螢幕放滿報表,卻不想吃眼前的午餐,下一秒就進入左右搖晃的拍攝,非常忙碌的小鎂,旁白進入“多工是一種能力,還是超能力.”試圖在為一種繁複忙碌工作的生活找出一種出口,左右的搖晃也帶出角色的一種不安和徬徨,畫面也能因為這樣在交叉裡得到更多的視覺線索,但也許是因為廣告的秒數過短,在攝影機的移動上偏快,剛開始看會覺得有些暈眩.不過算是一個蠻特別的拍攝方式,讓我意到攝影機的存在,和導演的意圖.